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和招新季圆满结束了,今年我校在各省本科招生情况是什么样的呢?2019届毕业生都去了哪里?深造和就业的情况如何?日前,在我校召开的2019年招生就业工作总结暨2020年工作部署会上,公布了学校2019年招生录取和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。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这一系列官方大数据,来了解一下吧~~
新生概况
招生情况
2019年8月初,我校2019年度招生录取工作顺利完成,包括全国31个省(市、自治区)及港澳台地区112个批次招生计划,实际招生人数为2188人(含预科生32人)。生源质量在财经类院校继续保持优势。
生源情况
录取分数情况
1.生源质量在财经类院校保持高位,录取最低分数与重点线差逐步扩大
2019年学校文科在全国8个省份超出一本线100分以上,18个省市的录取分数超出一本线50-100分以上,理科在全国23个省市的录取分数超出一本线100分以上。共有14个省份的重点线差数提高,文理科均提高的3个省份,单文科提高的9个省份,单理科提高的2个省份。
2.我校在京地区招生排名稳定
2019年我校在所有在京高校中文科保持第5,理科排名全市第9,在北京地区高校中继续保持优势。
4、考生报考专业偏好情况
招生工作情况
1.“优质生源基地”校建设成效显著
2019年,我校超额完成“百所优质生源基地”目标,目前已挂牌137所高中。2019年我校从优质生源基地录取人数为486名,占统招学生人数的28%。
2.“学者进中学”活动深受欢迎
2019年我校开展“学者进中学”活动,邀请学校专业教师深入中学进行专业知识的科普讲座,截止目前53人次完成50余场专业讲座,活动受到高中的热烈欢迎。
3.招生工作组升级,宣传咨询效果明显
招生宣传组升级为招生工作组,数量从19个扩增至30个,目前全体咨询人员已达140余人,涉及全校12个本科学院和30余个职能部门。组织460余场的招生宣传,派出招生宣传员760人次。据不完全统计,各工作组接待考生及家长数量约30万人次,咨询奔赴路程共计约26万公里。
4.“零调剂政策”初显成效
2018年我校在北京地区首推“零调剂”(即考生报满6个专业,提档后学校满足考生其中一个志愿,不会调剂到考生未报考的专业)。2019年我校深入推进该政策,将“零调剂”省份扩大至天津、重庆、陕西、黑龙江、海南和云南,根据2019年录取情况显示,该政策在实施省份已经初显成效。
附:2019年录取分数一览表
毕业生概况
毕业生规模
近五年我校毕业生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,参与就业毕业生总人数逐年增加,2019 届参与就业毕业生总人数达到 3851 人,比 2015 年增长 6.82%。
毕业生就业率
近五年我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均在 98%以上。本科生就业率保持在 98%以上;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 99%以上。
近五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
毕业生去向
本科毕业生深造情况
近五年来,本科毕业生深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。国内读研比例基本保持稳定,略有上升,每年大约 25%左右的本科毕业生在 国内读研深造。出国(境)深造比例逐年上升,目前每年超过 1/3 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出国(境)深造。本科毕业生总体深造比例目前已超过 60%。
近五年我校毕业生深造比例变化
毕业生就业情况
1、就业地域
通过数据统计分析,近五年每年 80%以上的毕业生在北京和东南沿海地区就业。到京外地区就业比例逐年上升,其中本科生在北京地区就业比例下降明显,本科生到西部地区就业比例高于研究生,且呈逐年上升趋势。
近五年我校本科生就业地域统计
近五年我校研究生就业地域统计
2、就业行业
从近五年数据分析来看,金融行业仍是我校毕业生就业最集中行业,本科生中 23%以上毕业在金融行业就业,研究生超过 40% 以上毕业生在金融行业就业,外贸、政府机关、会计审计也是毕业就业较集中行业。从学历上来看,研究生就业行业分布较为稳定,金融行业就业比例保持在40%以上。
近五年我校本科生就业行业变化
近五年研究生就业行业变化
3、本科生不同学科毕业去向
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,本科生不同学科间毕业去向差异较明显。整体来看,文学和管理学毕业生就业比例高于其他学科毕业生,法学和经济学毕业生深造比例高于文学和管理学毕业生。
近五年本科不同学科毕业去向对比
4、重点用人单位招聘情况
五年来 40 家重点用人单位共招录我校 3647 名毕业生,占就业毕业生总人数的 30%。其中绝大多数企业招聘研究生人数多于本科生,表明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更有竞争优势,就业能力更强。
5、用人单位进校招聘情况
近五年来学校加大了与用人单位的对接力度,通过主动走访用人单位、在重点用人单位建立就业实习基地、重新设计装修了招聘大厅和面试间、为进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提供优质的招聘服务、建立联系紧密的企业微信群等一系列举措,进校举行宣讲和参加双选会的企业数量大幅增长。
总结分析
总体就业形势稳中向好,各项就业指标保持稳定
五年来我校毕业生规模和参与就业人数逐年增加,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加,在此背景下全校上下共同努力,保持了就业率高位稳定,实现了毕业生充分就业目标,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,就业结构分布更加合理,就业行业分布更加多元化,学科契合度总体较高。